一、“全链条”闭环监督的起源和应用
“全链条”闭环监督这一人大监督工作新模式,亮相于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执法检查中,此后连续三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运用该模式,从确定执法检查内容到开展实地检查,再到报告执法检查情况,从审议执法检查报告到专题询问,再到推动整改落实,打出了一套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的“组合拳”,不断提升人大监督效能。2017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代表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断深化对执法检查工作规律的认识,探索形成了包括6个环节的执法检查工作流程,即:选好执法检查题目—搞好执法检查组织工作—全面报告执法检查情况—认真进行审议—推动改进实际工作—要求“一府两院”报告整改落实情况。这6个环节形成对法律实施情况的“全链条”监督工作流程,切实增强了人大监督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科文卫工委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的先进经验做法为样板,创新监督工作方法和流程,在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上实践,初步形成了“选好监督议题—调研找准问题—听取审议报告—反馈审议意见—监督问题改进—跟踪整改情况”的闭环监督工作链,推动人大监督工作质效不断提升。
二、“全链条”闭环监督在助推肇庆教育工作提升的实践
在实践和探索中,工委着力从“聚焦精准选题、聚焦闭环管理、聚焦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增强监督的刚性和 实效,推动监督链条闭合。
(一)聚焦精准选题:以监督的“小切口”实现效果的“大纵深”
教科文卫工委监督选题立足“小切口”,从解决群众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入手,确保监督方向贴合党心、政情、民意。
2017年1月,肇庆市共有学生校外托管机构613所,取得营业执照的仅73所。其中,端州区共有托管机构397所,占全市托管机构总数的64.8%,取得营业执照仅25所,持证率仅6.3%,取得同意开办通知书11所,属于无证经营的361所。托管机构大部分由住宅临时改建,存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交通安全等突出问题,且行业内部竞争大导致行业次序混乱。因此,群众对加强托管机构管理呼声日益增强。工委积极回应群众关心热点,聚焦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管理进行专题监督。3月24日,工委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工委兼职委员组成的调研组,到市教育局调研全市教育工作情况和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管理情况,听取市教育局和端州区教育局有关工作情况汇报,了解我市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决定就此问题对标先进,向先进市学习。3月30日至31日,工委组织市、端州区教育和消防等部门成立考察组,先后赴惠州、清远、东莞学习考察,对标先进,创新思路。根据三地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工委形成了《关于我市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提交市政府,督促市政府规范我市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管理工作,尽快修订完善已到期的《关于规范我市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管理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经工委调研督办,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9月7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肇庆市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管理办法》,9月28日市府办印发了《肇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肇庆市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此两份规章性(规范性)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我市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的管理与监督,为中小学生校外托管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2018年3月,工委就加强托管机构管理开展跟踪监督,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不仅要加快整治进度,还要疏堵结合,加强对机构办证的引导。截至2018年底,端州区共有托管机构251家,其中持证机构120家,持证率提升到48%。
2019年10月,工委再次组织市人大代表对城区学生校外托管整治情况开展“回头看”视察活动。此时,端州区共有托管机构168家,其中已领取证照156家,持证率达92.8%。
经过连续3年的跟踪监督,端州区校外学生托管机构持证率从2017年的6.3%上升到2019年的92.8%。该做法的新闻报道《守护学生安全 人大监督见成效》荣获第30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三等奖、第29届广东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人大视野》栏目第29期“守护学生安全,人大监督见成效”于2019年11月在肇庆电视台播出,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
这是近年来工委在确定监督工作着力点时,始终注重以点带面、以微知著,以监督“小切口”实现工作效果“大纵深”的一个缩影,相对于“大而全”的监督模式,“小切口”监督更容易聚焦具体问题,实现“对账销号”,确保监督和整改到位。
(二)聚焦闭环管理:“全链条”增强监督工作系统性和实效性
教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社会高度关注,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助推教育均衡发展,2018年教科文卫工委将听取和审议《肇庆市教育工作情况报告》纳入市人大常委会监督议题,并开展专题调研,先后到市直及部分县(市、区)实地调研了多间学校,了解全市教育工作情况,收集各方对加快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关于肇庆市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2018年10月,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肇庆市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会后将审议意见反馈市政府研究落实。会议认为,近年来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制定并大力推进《肇庆市教育提升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努力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事业有新发展。但我市教育工作在优质学位供给、教学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资金投入和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此,会议建议:一要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扩容提质;二要加强队伍建设,推进提质增量;三要强化统筹规划,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四要加强素质教育,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五要加大保障力度,夯实发展基础;六要加强部门沟通,切实做好学生安全管理工作。
2019年,工委组织市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及部分兼职委员继续对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开展跟踪监督,切实推动问题解决。
2021年2月,市十三届人大八次会议把推动基础教育扩容提质列入肇庆市2021年十件民生实事。6月,工委到部分纳入基础教育扩容提质计划的改建扩建学校实地调研,重点了解各项目的责任落实、序时安排、工程质量、资金保障等情况。8月,工委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部分省、市、区人大代表视察城区基础教育扩容提质工作,市委主要领导也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参加了视察活动,这既是一次代表主题活动,也是一次十件民生实事的督办活动,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跟踪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从2018年至2021年,工委在监督教育工作中坚持全过程、链条式地督促跟进,掌握动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利于把监督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三)聚焦成果转化:以跟踪监督提升监督实效
近年来,工委聚焦监督成果落地见效,做好“全链条”闭环监督的“后半篇”文章,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2018年,市政府制定了《肇庆市教育提升发展十大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十大行动计划》),规划用5年时间,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教师培优、校园文化、健康成长、信息化融合等十个方面全面发力,实现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至2020年,为期五年的《十大行动计划》时间已经过半,为进一步助力全市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工委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十大行动计划》落实情况的报告纳入市人大常委会监督议题。
2020年9月,工委牵头组织市人大代表到各县(市、区)开展专项调研,了解计划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初审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会后形成常委会审议意见印发市政府整改落实。建议:一是优化城区教育资源布局,加快基础教育扩容提质工程建设,加大优质学位供给;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新路径和公办民营等多元化办学机制;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名校长、名教师引进和培育,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综合评价和考核机制,强化教师培训力度,依法保障教师待遇,及时调整核编使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四是强化财政资金保障,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集中财力、精力办好教育,解决好教育问题;五是全力编制好“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确保审议过后有压力、提出问题有落实,在向市政府反馈审议意见后,工委在督办审议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上持续发力,变“程序监督”为“实效监督”。一是持续跟踪调研,组织人大代表就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开展调研视察。2021年,工委结合督办肇庆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的“基础教育扩容提质”办理情况,对《肇庆市教育提升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助推教育提升发展,不断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需求。二是增强代表意见办理实效。市十三届人大八次会议收到代表建议125件,涉及教育领域的12件,工委主动和建议承办单位及代表沟通,进行现场督办了解建议办理的堵点、难点,提升办理实效。三是引入媒体监督。引入肇庆电视台等市属新闻媒体,拍摄整改落实问题情况的新闻短片,以专题报道方式在《人大视野》栏目播出,2020年11月,第38期《人大视野》“人大助力,推动我市教育提升发展”播出,得到社会各界的点赞。2021年8月,第46期《人大视野》“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中关于基础教育扩容提质的报道,及时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期盼,取得良好效果。
三、实施“全链条”闭环监督的总结思考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开展“全链条”闭环监督工作,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在探索中逐步创新的过程。
(一)创新工作机制,闭合监督链条做到有始有终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强化自身建设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先后修订了《肇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实施办法》《肇庆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办理办法》《肇庆市人大常委会加强跟踪监督工作办法》等多项工作制度,为实施“全链条”闭环监督模式完善了制度设计。从助推教育工作提升的实践成效上看,“选好监督议题—调研找准问题—听取审议报告—反馈审议意见—监督问题改进—跟踪整改情况”的闭环模式,运用多种监督方式方法,打出“组合拳”,形成了无缝衔接、持续监督的态势,有助于提高人大监督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创新工作流程,科学把握节奏力求做实做精
在开展专题监督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中,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将调查研究作为做好工作的基础,以监督程序“小改动”、跟踪时间“长坚持”,做好“后半篇文章”,推动监督质效的“大提升”。从2017年起,工委在监督流程上进行优化,改变了原流程在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向市政府反馈审议意见后,90天内等待政府书面回复整改落实报告的做法,在收到政府的整改报告后,工委采取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开展专项跟踪调研和结合有关活动一并调研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整改落实情况,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对情况了然于胸。如对教育工作的跟踪监督共4年,每年均结合年度工作重点,深入基层调研,为监督整改科学安排时间,避免因时间紧张出现应付整改或运动式治理的情况。
(三)创新工作方法,强化目标管理确保真抓真改
把真正解决问题、群众真正满意作为开展监督工作的最终目标,做到“一督到底”,形成“党的领导+人大监督+群众监督”的复合式监督工作模式。在选题阶段,通过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市人大常委会工作重心,注重倾听民意呼声,在选定监督主题前充分征求代表意见,确保监督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调研阶段,积极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调研视察,深入了解问题困难,将压力有效传导至项目有关的职能部门,督促其共担责任、共抓落实,形成了紧盯问题抓整改的态势。在整改阶段,在跟踪督办、代表建议办理、媒体监督等全方位发力,提升监督精度,增加监督深度,拓展监督广度,力求监督工作回应人民期待、体现人民立场。
(作者:邓烨彬,系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办公室副主任)